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2016義大利】Day 3 - 羅馬聖母大教堂, 聖天使堡, 聖彼得大教堂, 梵諦岡博物館

繼續以一種寫論文的心態寫遊記(是要逼死自己就是了!). 另外, 本人非宗教/藝術方面的專家, 所寫內容全憑自己做功課(純粹紀錄一下自己所見所學), 如有錯誤敬請包涵.

羅馬第3天了, 日子真的過得好快呀
今天是羅馬的重頭戲 - 聖彼得大教堂及梵諦岡博物館. 去過的人都知道那裡, 特別是梵諦岡博物館的人潮有多驚人吧, 剛好安排前往的那天是周五, 而周五晚上梵諦岡博物館有開放夜晚參觀(旺季才有, 今年是5/6到10/28), 所以特地訂了晚上7點15分的導覽

因為知道會是很長的一天, 所以沒有特別早出門, 優哉游哉的到了10點多才出門, 第一站是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聖母大教堂)


因為不趕時間, 一樣上網查了公車路線, 真的很方便, 搭公車70號, 9站就到了
其實, Rick Steves給聖母大教堂的評分並不高, 原本沒有打算去, 不過看TripAdvisor評分還蠻高的, 就決定去看一下, 下了公車, 走沒幾步就到了, 然後就看到了排隊的人潮
原來是要安檢, 還有荷槍實彈的阿兵哥, 看到這陣仗就知道我們來對了, 如果不是重要的景點, 根本不會安檢呀

教堂的外觀

這是一座信奉聖母瑪利亞的教堂. 這座教堂其實隸屬梵諦岡, 正確的名字是The Papal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 也是天主教的四大Papal Major Basilica之一(宗教聖殿), 由此可見這座教堂的重要性

這座教堂有一個傳說, 據說一對無子嗣的夫妻想要把所有的家產全部奉獻給聖母瑪利亞, 就禱告聖母顯靈. 然後在盛夏的8月5號, 羅馬的山丘上落下了白雪, 於是這對夫妻就在下雪的山丘上蓋了這座教堂奉獻給聖母瑪利亞. 不過這個傳說可信度不高, 因為之前的史書上完全沒有提到, 直到幾百年後才冒出這個傳說

教堂的內部(By Livioandronico2013 - Own work,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5697819)

教堂內的Borghese Chapel, 剛好有在做彌撒
教堂的穹頂, 上面的畫都是馬賽克做的

另一側的Sistine Chapel(跟梵諦岡博物館內的同名)

教堂兩側的迴廊

這座教堂其實相當的有氣勢, 就內部而言, 是我們這次義大利行見過的僅次於聖彼得大教堂的一間教堂, 很值得去看看

離開了聖母大教堂, 下一站的行程是Termi di Diocleziano (Baths of Diocletian, 戴克里先浴場). 說到這個浴場, 真的一肚子火啊

因為接下來的1個多小時, 我們就一直繞啊繞, 找不到這個浴場!!!

其實, 原先的規劃是要去看Basilica di San Clemente al Laterano, 然後看附近的Terme di Caracalla (Baths of Caracalla), 後來臨時決定去看聖母大教堂(這個決定是對的), 浴場的話也改看附近的戴克里先浴場, 因為是臨時決定的, 所以沒有做好功課

看了地圖, 從聖母大教堂到戴克里先浴場走路約10分鐘, 就在Piazza della Repubblica旁邊, 這裡有個飯店看起來還不錯

廣場上一樣有噴泉啦, 看到右後方的那個建築嗎,那就是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 (Church of St. Mary of the Angels and the Martyrs)

這個教堂跟我們看到的很多教堂不同, 沒有華麗的門面, 是利用戴克里先浴場遺址的一部分改建的, 米開朗其羅也參與了一部分的設計, 雖然最後的成品並沒有完全發漏他當初的構想
進到教堂裡面跟外面看的fu完全不同, 意想不到的有氣勢

看完了這個教堂, 就開始找戴克里先浴場, 明明地圖上浴場就在這個教堂的旁邊, 卻怎麼也找不到入口.  我們從教堂的後門出去, 想說繞到另一邊, 真的是繞了超久的, 才發現這個

滿心歡喜想說終於找到了, 結果進去一看, 居然是這樣的, 因為跟羅馬國家博物館連在一起, 看起來根本就像是博物館外的庭院呀


回來後上網查才發現, 雖然戴克里先浴場是古羅馬最大的浴場, 但它根本就不再是一個單一的景點了, 而是早已被拆散了, 一部分就是我們去的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 一部分是Church of San Bernardo alle Terme, 而羅馬國家博物館的一部分建築也是利用戴克里先浴場所殘留下來的建築.  其他的就散落在這附近, 所以我們一直搞錯, 想找一個單一的入口, 答案是這根本不存在呀, 如果要看浴場, 建議去卡拉卡拉浴場才可以看到比較完整的浴場面貌

這時候已經繞了1個小時了, 完全被打敗了, 決定放棄, 先去用午餐. 參考了Rick Steves的書, 決定去他介紹的Ristorante da Giovanni, 詳細介紹請看這裡

用完了午餐, 決定再度搭公車前往Castel Sant'Angelo (聖天使堡), 這次的公車路程比較遠, 好在羅馬的公車都不太擁擠(至少我們搭的部分), 而且通常很快就有座位, 一路坐過去順便欣賞一下沿路的風景也不錯
到了, 因為時間還早, 就在Tiber河邊散步, 這裡有一個綠蔭遮蔽的小市集, 很美
本來上網找了一家在河邊的有名咖啡店, 可是怎麼也找不到, 看見路邊有一個賣咖啡的小亭子, 就隨便買了2杯(€3/杯), 坐在旁邊的長凳上慢慢的喝


喝完了咖啡, 再往聖天使堡走, 不遠處的聖彼得大教堂已經映入眼簾了, 大教堂的圓頂跟前方的三星廣告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就是所謂的新與舊的衝擊吧
聖天使堡是由哈德良皇帝建造的,原本是來當作自己與家人的陵墓, 後來被教皇拿來當作城堡, 現在則是一座博物館

事先已經做好功課, 知道聖天使堡裡面好像也沒什麼好看的, 所以拍個照就離開了, 如果要進去參觀的話, 門票是€10, 適用Roma Pass

拍完了照, 繼續往梵蒂岡移動. 

遠遠看去, 覺得人還是好多啊(已經是下午3點半了), 決定先休息一下, 來一個Gelato吧(反正就是一路吃的概念), 在路邊的一家叫Bistro Ave買的, Gelato普普. 這裡可以用洗手間, 收費0.5歐, 可抵消費
休息好了就前往聖彼得大教堂了, 路上經過台灣在歐洲唯一邦交國大使館,以目前教廷跟中國大陸越走越近的姿態(雙方卡在大主教的任命程序上), 這個大使館到底還能撐多久? 當然台灣的行車記錄器新聞台怎麼可能報導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呢?
這時天空越來越暗了, 不過人感覺也比之前少很多, 前後不過差了半小時
聖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廣場, 中間都用隔柵隔起來, 裡面放滿了椅子, 是做彌撒用的(我們離開的時候有看到正在做彌撒), 所以只能走2側, 我們一開始走錯了, 走到了左邊, 其實進聖彼得大教堂是免費的, 但需要安檢, 安檢在右邊
安檢還是大排長龍啊, 不過跟白天比一定好很多, 這時天空飄起了細雨, 這是我們這次義大利行遇到的第一次下雨, 總共才2次下雨, 而且都是小雨, 下一下下就沒再下了, 超級幸運的
安檢排隊大約排了20分鐘就可以了, 還算OK, 聽說白天排個2-3小時是一塊蛋糕啊.

有的時候真心覺得還是自助比較好, 除了比較累以外, 自己做功課比較清楚啊. 就說進來聖彼得大教堂的門吧.

聖彼得大教堂總共有5扇門, 中間那扇門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會打開, 通常進去走的是左邊的第二扇門(印象中). 而最右邊這扇門則是Holy Door(聖門). 
不要小看這扇聖門, 這扇聖門只有每25年才一次的Holy Year(聖年)才開放. 這個傳統源自Pope Boniface VIII, 第一個聖年是公元1300年.  每到聖年, 全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徒就會來到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 親自走過聖門, 這象徵著與天主同在, 因為耶穌曾經說過: I am the gate. Whoever enters through me will be saved (我是一扇門, 只要走過我就可以獲得拯救).  

聖門上一次開放的時候是在聖年2000年前夕的聖誕夜(12/24/1999), 由教皇親自用一把小銀槌敲三下才開啟的, 這扇門在1/6/2001被關上了.  除了聖彼得大教堂, 天主教的四大聖殿(包括今天一早去看的聖母大教堂)也同樣有聖門在聖年開啟(自1500年開始).

自2000年聖年之後, 下一個聖年本來是要等到2025年的, 可是教皇法蘭西斯在2015年的3月13日宣布2016年為Extraordinary Jubilee of Mercy(慈悲聖年), 慈悲聖年的時間為2015年12月8日到2016年11月20日. 教皇法蘭西斯親自於2015年的12月8日開啟了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 Photo: http://en.radiovaticana.va/news/2015/12/08/pope_francis_opens_holy_door_at_st_peters_basilica/1192816
是不是光看照片都起雞皮疙瘩啊,所以啊,既然是千載難逢的聖年來的,怎麼能夠不走聖門呢?
終於進來了,進來了就後悔沒有更廣角的鏡頭(這次因為要走很多路,只帶傻瓜相機上路)。不愧是教皇親駐的大教堂,我的相機真的無法拍出它的宏偉, 一進來, 不誇張, 真的會起雞皮疙瘩! 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可以容納6萬人

聖彼得大教堂歷史悠久, 還記得前一天看到的紀念君士坦丁一世的凱旋門嗎? 還記得君士坦丁一世是讓基督教從邪教變成國教的君王嗎? 聖彼得大教堂就是他在公元324年授權興建的, 來紀念為基督教而慘遭殺害的聖彼得(跟耶穌一樣是被十字架釘死的, 只是他自己要求要頭朝下, 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資格跟耶穌以一樣的方式死去). 聖彼得大教堂的點就是傳說中聖彼得被埋葬的地方.

這個教堂建成的1000多年後, 因為年久失修, 教廷決定重建聖彼得大教堂. 於是在1505年,Pope Julius II 請來了當時的建築大師Donato Bramante來設計聖彼得大教堂.  他原始的設計是一個方形的希臘十字架型, 如下圖(photo: By SaintPierre4.JPG: Unknownderivative work: Malyszkz (talk) - SaintPierre4.JPG,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4520950)

後來以拉菲爾為首的另一派提出了另外一個設計, 就是一個拉長的拉丁十字架型(Photo: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8199)

後來幾十年間, 大家一直為了聖彼得大教堂的設計爭論不休, 直到了1547年, 教皇保羅三世半強迫的請來了年近古稀的米開朗基羅來設計教堂.  他的設計保留了Donato Bramante最原始的設計元素, 但也把整個教堂拉長了一些.  Photo: By Léon Palustre - File:Léon Palustre - L’Architecture de la Renaissance.djvu,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4524385
米開朗基羅過世的時候, 聖彼得大教堂的穹頂還沒完成, 他身後由他的學生繼續完成穹頂, 但關於聖彼得大教堂到底應該是方型的還是長方型的, 這個爭論還沒結束, 最後教廷決定還是採用長方型的拉丁十字架型, 於是請來了Carlo Maderno來拉長米開朗基羅的設計(Photo: http://arthistorysurvey.com/wiki/Mannerism+and+Baroque)

Carlo Maderno同時也設計了聖彼得大教堂著名的的正面外牆. 可惜他的正面外牆設計, 加上教堂本身的加長, 從視覺上遮蓋了米開朗基羅的穹頂
(Photo: http://arthistorysurvey.com/wiki/Mannerism+and+Baroque)
最後入場的是Gian Lorenzo Bernini(還記得他設計的納沃納廣場上的噴泉嗎). 教皇Alexander VII請他來重新設計聖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廣場(St. Peter's Square). 他的設計從視覺上延伸了教堂, 廣場的兩側圓弧設計象徵著張開的臂膀擁抱每一個前來朝聖的教徒(Photo: https://www.usc.edu/schools/annenberg/asc/projects/comm544/library/images/063.html)

附上聖彼得大教堂內部的平面圖(Photo: http://www.saintsinrome.com/2013/08/region-3-st-peters-basilica.html)
一進門右邊的就是最出名的米開朗基羅的Pieta(聖殤). 整個聖彼得大教堂內, 唯有這件作品是躲在厚厚的防彈玻璃後面(所以才有背後玻璃窗的反光), 可見這件作品的重要性.

這件作品是米開朗基羅應法國紅衣主教Jean de Bilhères之邀而雕刻的, 完成的時候他年僅24歲, 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他唯一有簽名的作品).

描繪的是聖母瑪利亞懷抱著被釘死的耶穌時悲痛萬分的情形.  米開朗基羅雕刻的聖母瑪利亞不同於同期的其他同主題的作品, 他的聖母瑪利亞年輕又美麗, 完全不像30幾歲的耶穌的母親. 米開朗基羅認為,聖母瑪利亞是純潔、崇高的化身和神聖事物的象徵,所以必然能夠永遠保持青春美麗的容顏.

這件作品意義深遠, 但卻飽受損害, 最嚴重的一次是在1972年, 一位有精神障礙的遊客高舉鐵鎚揮向雕像, 敲打了15下之多, 敲斷了聖母瑪利亞的手臂還有鼻子, 有些圍觀者偷走了敲下來的碎片而逃走了, 雖然最後一部分碎片有歸還給教廷, 但很多碎片, 包括聖母瑪利亞的鼻子, 都從此消失了. 雖然雕像最終有被修復(鼻子是利用背後的大理石來修復的), 自此雕像就被防彈玻璃隔開了
這就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穹頂, 這座穹頂高136.57, 是世界上最高的穹頂.  聖彼得大教堂的穹頂設計從一開始的Donato Bramante版就有的, 他的構想是用跟羅馬萬神殿一樣加了火山灰的水泥, 也是單層穹頂的設計, 唯一不同的是, 他把聖彼得大教堂的穹頂用柱子抬高了(所以視覺上聖彼得大教堂的穹頂比萬神殿小很多, 其實直徑只小2米).  穹頂的設計一直延續, 到了米開朗基羅接手的時候, 他把穹頂的設計改成跟佛羅倫斯的百花大教堂一樣的雙層設計. 

穹頂的建造始於公元1547年, 當米開朗基羅過世的時候, 他只做到穹頂的底座(到窗戶那一層), 後續是由他的學生完成的.  

穹頂的底座邊鼓上的字, 每個字高達2米, 上面那層有16扇巨大的窗戶, 提供大教堂內的光源, 再上去就是用馬賽克做成的各種畫像, 包括耶穌, 聖母瑪利亞, 聖徒, 天使, 還有埋葬於此的16位天主教皇 (Photo: http://stpetersbasilica.info/Interior/Dome/Dome.htm_
穹頂的正下方就是一個bronze canopy over St. Peter's tomb(銅鑄的聖壇華蓋, 下面就是聖彼得的墳墓). 這座聖壇華蓋也是Gian Lorenzo Bernini設計的(你會發現在羅馬, Bernini無所不在, 他是讓羅馬市容從中世紀黑暗時期重生的重要推手)

從聖壇的下方往上看
Photo: By MatthiasKabel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2412553
聖彼得大教堂的設計是一個拉丁十字架, 通常聖壇應該放在十字架的頂部, 而Bernini的聖壇卻放在十字架的正中,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Bernini設計了這座St. Peter's Chair(聖彼得的椅子), 這座巴洛克風格的雕刻被視為是Bernini的代表作之一.  參觀的時候這部分被圍起來了, 無法拍照, Photo: By Vitold Muratov - Wiki Commons,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7557556
聖彼得銅像, 注意到聖彼得的右腳, 已經被多年來前來朝聖的信眾們摸平了(Photo:By Mattana (Crop of original picture; lighting balanced) - File:Rome basilica st peter 011.JPG, File:Rome basilica st peter 011c.jpg,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0030043)
聖彼得大教堂以極盡奢華的方式來營造教皇的崇高.  但建造這座大教堂也讓天主教充滿了爭議, 特別是當時的教廷其實財力困頓, 根本無法負荷建造這樣一座大教堂所需要的鉅額資金, 天主教一直都讓有教徒可以購買 indulgences的機制,  就是說只要花錢買了indulgences, 就可以減免自己的原罪.  到了準備重建聖彼得大教堂的時候這個機制更是被廣泛的濫用, 這引起了天主教內部分信徒的不滿, 以德國教徒Martin Luther為首的教徒認為這根本是用錢來購買救贖, 因此才有了Protestant Reformation (新教改革), 也促成了新教從天主教獨立出去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基督教分枝.  不管如何, 聖彼得大教堂在宗教,藝術,歷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去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課, 最好有語音導覽或是書籍來幫助理解

參觀完了聖彼得大教堂, 下一站就是去爬它的大穹頂了!  登頂的話有2種選擇, 一種是從頭爬到頂, 總共551階台階(€5), 另外一種就是搭電梯, 不是搭到頂喔, 還是要爬最後的320階台階(€8).  我們當然是搭電梯啦
上了電梯, 很快就到了, 門一開, 就跟著人群出來, 現在站的位置大概就是穹頂邊鼓的位置, 這時候就可以很清楚的俯瞰聖彼得大教堂了. 我們站的位置都有鐵絲網隔著, 因該是怕有人不小心掉下去吧
隨著人群沿著穹頂的邊鼓走, 走著走著突然就有一扇小門, 在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 就被夾在人群中往上爬了!!!

因為前後都有人, 也不好意思停下來, 只能卯足勁拼命爬, 有一部分的樓梯是旋轉樓梯, 爬的時候還有點頭暈的說, 因為一直轉一直轉, 不過說真的, 沒有想像中的可怕, 雖然爬的有點急, 但沒多久就到了, 終於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色!

這是Palace of the Governorate of Vatican City State, 基本上這是梵蒂岡政府的辦公大樓, 周圍都是花園, 梵諦岡有1/3被花園覆蓋, 但是不對外開放, 要參觀的話只能參加付費的導覽
從外面近距離的看米開朗基羅的穹頂
下了穹頂, 離開聖彼得大教堂之前, 來看一下守衛聖彼得大教堂的瑞士衛隊. 梵諦岡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但卻沒有自己的軍隊, 所以保護教皇及梵蒂岡人民安全的任務就落到了瑞士衛隊(Swiss mercenaries, 又稱瑞士傭兵)的身上. 據說保護梵諦岡的瑞士衛隊大約有130人, 必須是未婚的天主教徒, 且必須是身高172公分以上, 19-30歲的瑞士公民. 傳說他們穿的彩虹條紋制服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 但這種說法其實並沒有根據, 這只是在文藝復興時代很流行的制服樣式罷了
離開的時候, 天色已漸漸暗了下來. 照片中可以看到很多人圍在左前方, 那是因為那時候正在作彌撒, 很多人坐在椅子上聽, 主教講的話會自動播放在大螢幕上(好像還有翻譯), 方便信眾聆聽
這時候已經是傍晚6點多了, 因為我們預約了晚上7點15的導覽, 而從聖彼得大教堂走到梵諦岡博物館又要繞很大一圈(走路要15分鐘左右), 再加上肚子也不餓, 我們就決定直接去梵蒂岡博物館了. 要去梵諦岡博物館, 需要走聖彼得廣場的右側(面對大教堂), 繞過剛才安檢的地方, 穿過這個拱門再往前走
沿著這堵高高的圍牆走, 一路上都有標誌
在入場時間19:00之前20分鐘抵達, 一看, 已經有很多人在排隊了. 夜晚開放的入場方式跟平時不同, 必須要上網預約, 無法臨時來買票. 工作人員只有看到你的預約單才會放行, 所以如果要來要記得預約, 可以只預約參觀, 也可加價參加導覽. 我們參加的是晚上19:15的英文導覽, 費用是€32/人(含門票€16).
到了19:00, 梵諦岡博物館才會開放讓民眾參觀.  因為我們是參加導覽,所以要先來這裡換導覽的票(換票而已, 因為事先已付費)
這就是導覽票了
換票的時候, 工作人員會告訴你在幾號集合點等導遊, 我們被告知在集合點C集合
這就是今晚我們的導遊, 目測一個group大約有30-40人
關於夜晚參觀梵諦岡博物館, 實際體驗過之後, 我的想法略有不同. 去之前就知道有一部分的展品不會在夜間開放(例如Pinacoteca), 但去看了之後, 覺得最大的好處是人跟白天比起來真的少了非常多. 白天的狀況基本上是人擠人, 的確會影響參觀的品質.  晚上看雖然人少, 但我覺得整體的館內燈光有點昏暗(也許考量珍品的保存, 不宜開太亮的燈), 但我覺得有一點過於昏暗了. 我沒有在白天去過, 所以無法比較, 但如果再來一次, 我會衝一早參觀梵諦岡博物館, 希望人不會太多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導遊本身了, 導遊帶著濃厚的義大利腔的英文聽起來真的有點吃力的說啊

因為Sistine Chapel裡面無法說話, 所以導覽的部分其實不含Sistine Chapel, 導遊就事先在博物館的螢幕上跟我們講解Sistine Chapel.
這是梵諦岡的地圖, 可以看到Sistine Chapel其實緊貼著聖彼得大教堂, 如果同時參加博物館跟大教堂導覽的話, 可以省去外面走一圈,而直接從Sistine Chapel走到聖彼得大教堂. 但這個通道僅限給參加導覽的人用喔 (source: By Thomas Römer/OpenStreetMap data,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5238059)
夜晚的聖彼得大教堂的穹頂

梵諦岡博物館的分佈有點像一個啞鈴, 啞鈴的兩端各是一棟建築, 中間是長長的迴廊連結兩棟建築. 從入口進去先遇到的那棟建築主要展示的是古埃及/希臘/羅馬的展品, 後面那棟則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展品, 包含拉菲爾展室及Sistine Chapel.

白天應該很難看到這種空曠的場景吧, 其實是夜晚展覽, 這個區塊不開放啦~~~
Apollo Belvedere, 這座阿波羅大理石雕像一度被譽為最完美的古希臘雕像的巔峰之作, 這座雕像其實是一座古羅馬雕像, 是古希臘銅像的仿制品.這座雕像也是拿破崙從義大利的掠奪品中最讓他引以為傲的一件
Laocoön
這件大理石雕像描繪的是一個古希臘的神話傳說. 據說當年古希臘人把木馬送進特洛伊城的時候, Laocoon試圖說服大家這是希臘人的詭計, 並試圖用劍刺木馬, 這樣惹怒了天神, 於是派了兩條巨大的海蛇來殺害他跟他的兩個兒子.
這座雕像當初被發現的時候, 右手臂不見了. 當初對於該如何修復這條手臂大家爭論不休, 米開朗基羅認為手臂應該是往後扭, 而另一派則認為應該往上指, 最後由拉菲爾作為仲裁, 決定手臂往上指.  但是在1906年, 這條手臂被發現了, 不過直到1957年才確認是這座雕像不見的右手臂, 果然如米開朗基羅所料, 手臂是往後折的. 這是發現手臂之前雕像的樣子 (Photo: By Original uploader was Paul Barlow at en.wikipedia - Transferred from en.wikipedia. Originally taken from Richard Brilliant, My Laocoön, published in May 2000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809557
連地圖室的屋頂都是精美的壁畫, 注意壁畫是立體的喔
在梵諦岡博物館內僅次於萬眾矚目的Sistine Chapel的, 應該就是Raphael Room了(拉菲爾房間).  教皇Julius II請來了當時年僅25歲, 還不怎麼有名的拉菲爾來畫他的私人住所. 拉菲爾房間總共有4間: Room of the Segnatura, Room of Heliodorus, Room of the Fire in the Borgo及Room of Constantine.  拉菲爾其實只畫了其中的2間房間(因為他過世的時候年僅37歲), 其餘2間房間一部份的作品是由他的學生完成的. 在拉菲爾房間中最出名的就是這幅在Room of Segnatura的School of Athens(雅典學院)

Room of Segnatura原本是教皇的書房, 也是拉菲爾最先畫的房間, 而雅典學院這個主題很適合一幅裝飾書房的畫.  幾乎所有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都被畫在這幅畫中了, 中間站在台階上討論的2位是柏拉圖及阿里斯多德, 注意柏拉圖的手指向天空, 而阿里斯多德的手則是指向地面, 顯示2人不同的哲學觀點. 

有趣的是, 拉菲爾不僅把古人畫進了畫中, 他甚至把自己同時代的人也畫入了畫中, 例如柏拉圖的臉其實是達文西的臉, 而畫中唯一那個眼睛正視觀眾的人(右下戴著黑色的帽子的那位)其實就是拉菲爾的自畫像. 至於那個癱坐在柏拉圖及阿里斯多德腳下頹廢的老頭是誰呢? 據說拉菲爾快完成這幅畫的時候, 到正在進行中的Sistine Chapel裡瞄了一眼那裡的畫, 一看驚為天人, 回來之後, 立刻把一部分的畫重畫了, 並把米開朗基羅畫進了畫中

拉菲爾的畫, 跟米開朗基羅在Sistine Chapel中畫的畫一樣, 是濕式壁畫, 這種壁畫需要非常高超的技巧(下面再詳述)
梵諦岡博物館的參觀動線設計基本上是一條單向參觀的路線, 而這條路線的最後就是梵諦岡博物館的精華 - 米開朗基羅的Sistine Chapel(西斯廷教堂). Sistine Chapel裡面是不准拍照的喔, 所以只能借用網路的照片

Sistine Chapel裡面同時也禁止說話, 所以我們的導覽到了拉菲爾房間就結束了, 我們要自行參觀Sistine Chapel, 幸好我們下載了Rick Steves的語音導覽. 雖然不准說話, 但其實小聲討論的人還是很多, 等人聲稍大, 工作人員就會大聲說"Silence"(安靜), 大家就會安靜下來, 可是不多久人聲又會起來了, 就這樣不斷的重覆. 因為Sistine Chapel很大, 又有很多畫在天花板上, 所以最好欣賞的方法是在兩側的長椅上找一個位子坐下來, 一邊聽語音導覽或看書, 一邊欣賞 (Photo: http://worldnews.nbcnews.com/_news/2012/10/31/14827654-expert-drunken-herd-of-tourists-threatens-sistine-chapels-famous-paintings)
大家對Sistine Chapel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每一次的教皇選舉了吧, 當前一任的教皇過世或退休之後, 一群紅衣大主教就開會選出新一任的教皇. 在選舉的過程中, 這群紅衣大主教就是被"關"在Sistine Chapel裡面不准離開, 直到新一任的教皇被選出來為止. 一旦新一任的教皇決定了, Sistine Chapel就會點燃裡面的火爐, 而ㄧ縷黑煙則會在Sistine Chapel上空緩緩升起, 這時候聚集在聖彼得廣場的信眾們則會歡呼, 新一任的教皇隨即現身, 跟信眾們發表簡短的演講(有看過電影天使與魔鬼的人應該很有畫面吧)

一般人講到Sistine Chapel都會認為是米開朗基羅畫的,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畫都是米開朗基羅畫的, 在他接手之前, 兩側牆壁上的畫都已經完成了, 而且都是名家畫的(可憐這些名家, 一旦米開朗基羅出現了, 他們的作品從此都只能被簡單帶過了). 教皇Julius II請米開朗基羅來畫Sistine Chapel的天花板, 當時米開朗基羅一口拒絕了, 因為他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雕塑家, 不是畫家. 但是教皇軟硬兼施, 半強迫的逼著米開朗基羅接下了這份工作, 而他一畫就畫了4年(1508-1512).

跟拉菲爾的壁畫一樣, Sistine Chapel的壁畫也是濕式壁畫.  濕式壁畫的畫法是, 畫家把顏料塗在剛抹好的濕灰泥牆壁上, 顏料跟濕灰泥一起乾燥凝固後,就成為牆壁的永久部分。由於這種畫法必須非常精準, 一旦畫錯就必須連濕灰泥也一起敲掉重畫, 所以對畫家的功力要求很高。據說米開朗其羅很少打草稿, 都是freehand隨手畫, 這樣的功力真的很驚人. 

當初教皇只請米開朗基羅畫耶穌的12個使徒, 但米開朗基羅卻在天花板上畫出了整個創世紀的過程. (Photo: By Michelangelo - present version is derived from earlier version, with colour cast adjusted, however this version may appear too blue.:,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7931331)
在這個長方型的壁畫中, 中間的9個大方塊描繪的是創世紀中的9個場景, 包含開天闢地, 創造亞當, 亞當的誘惑, 諾亞方舟等耳熟能詳的故事. 米開朗基羅一開始從諾亞的故事開始畫(上圖左面), 有注意到右邊場景裡面的人物比較少而左邊的場景裡面的人物比較多比較小嗎? 因為畫了大約一半之後, 大家把搭的棚架拆掉, 終於可以看到畫出來的樣子, 米開朗基羅發現因為Sistine Chapel的天花板太高了, 人物太多太小在下面看不太清楚, 所以在後面畫的場景裡面,他把人物加大且每幅畫裡面的人也精簡了. 另外他也大量使用鮮豔的色彩, 這樣站在下面才看的清楚. (Photo: By Michelangelo - Creación de Adán.jpg,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9099348)
中間9個場景的2側(三角型的外側)畫的是先知, 而三角形裡面畫的則是耶穌的祖先們的故事

眾所周知的是, 拉菲爾的很多畫作都是由他設計, 但實際畫的則是他工作坊裡面的學生. 跟拉菲爾不同的是, 米開朗基羅的畫幾乎都是親力親為, 可以靠一個人的力量, 在4年的時間裡面完成這樣一幅460平方米的巨作實在是非常的驚人, 但也對米開朗基羅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負荷. 

米開朗基羅完成了Sistine Chapel的天花板之後就去了佛羅倫斯, 20多年後, 應教皇Clement VII之邀, 他又再次回到Sistine Chapel, 這次畫的是祭壇後面的牆, The Last Judgment(最後的審判). Photo: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Last_Judgement_(Michelangelo).jpg#/media/File:Last_Judgement_(Michelangelo).jpg
原本教皇請米開朗基羅畫的主題是Resurrection(基督復活). 但是米開朗基羅還沒開始畫, 教皇Clement VII就過世了, 由教皇保羅三世接手. 教皇保羅三世認為最後的審判是更適合當時時事的主題, 因此請米開朗基羅改畫最後的審判.

相較於20多年前畫Sistine Chapel天花板時候的米開朗基羅, 畫最後的審判時候的米開朗基羅已經60多歲了, 思慮也更成熟了, 這時候的他也正經歷了某種信仰的危機. 在這樣的情緒下, 米開朗基羅筆下的最後的審判似乎是絕望的, 就算是上天堂的人, 臉上也少有笑容. 這幅巨作中有超過300個人物, 最中間的的就是耶穌及聖母瑪莉亞, 畫作左邊的人是上天堂的, 而畫作右邊的人則是下地獄的. 每一個人, 不管命運如何, 大多為裸體, 代表當最後的審判來臨時, 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 米開朗基羅本人應該也在徬徨, 當他自己的那一刻來臨的時候, 他自己會如何被審判吧? 看一下耶穌左下腳的那個老頭手裡拿的那幅皮囊, 皮囊上的臉不正是米開朗基羅嗎?

當這幅畫作終於面世的時候, 雖然其藝術上的登峰造極是無庸置疑的, 但羅馬教廷內的一部分保守派人士對米開朗基羅在畫中大量的使用裸體而不滿, 認為這種畫放在像Sistine Chapel這麼神聖的地方極為不妥. 所以在米開朗基羅過世後, 教廷請了他人來修飾最後的審判, 現在看到的就是修飾過的, 下面是1549年的copy, 顯示未修飾前的樣子
Photo: By Marcello Venusti - http://capodimonte.spmn.remuna.org,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296688

結束了導覽再加上在Sistine Chapel裡面花的時間, 等我們離開梵諦岡博物館的時候也已經晚上10點多了.  老實說, 以梵諦岡的藏品之豐富, 比較合理的參觀時間至少要4小時以上, 如果真的要細看, 這裡可以耗上一天, 我們花了2個半小時(扣除導覽等待的時間)真的不太夠.

今天真的是很漫長的一天, 最後還是一樣搭公車回家(492號公車), 回到飯店已經快11點了, 累啊~~~

1 則留言: